最後一天才趕去看展覽,因為大部分哥哥展品之前都看過,就沒有很強烈的動力,去了之後在這個小空間還是裡待了一個半鐘頭,有哥哥的地方,即使只是相關物品,都有種吸引力讓人依依不捨。
以下摘自立方計劃空間的網頁介紹 :
"「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亂、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由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總監康喆明(Cosmin Costinas)與策展人殷迪‧格瑞洛 (Inti Guerrero)共同策劃。「疫年日志」於2013年在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上環文娛中心展覽廳及上環私人機構中首展後進行海外巡迴,台北立方計劃空間為本展海外巡迴首站。
「疫年日志」邀請近三十組藝術家及數個藝術、學術單位所出借、授權之作品參展,包含平面輸出、歷史文件、現成物、影音及聲音多媒體裝置。展覽以2003年春天影響香港的事件──SARS病疫風暴的發生為起點,追溯不同的敘事角⋯⋯度、歷史背景,以及這些事件對香港和世界當代文化和政治的影響。借由「疫年日志」巡迴展,台灣觀眾將有機會從多樣的作品與觀點,看見同樣處於亞洲並經歷過殖民歷史的香港於今日之生存境遇中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從而思考如何以歷史過程、身份及各自的境遇探討與回應這些課題。
。展期:2014.6.28- 8.3
。開幕酒會:2014.6.28 3-6pm (於立方計劃空間)
。展出地點:立方計劃空間、睡不著咖啡館
。台北巡迴主辦:立方計劃空間
。聯合主辦:Para Site藝術空間
。協辦:睡不著咖啡館、台灣榮迷協會
。策展人:康喆明(Cosmin Costinas)、殷迪‧格瑞洛 (Inti Guerrero)
。台北巡迴專案統籌:周安曼
。指導單位:文化部
。贊助:香港藝術發展局、台北市文化局
。特別感謝:彭北辰、tamtamART TAIPEI IPIX、周育正、阿西摩
立方計劃空間
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開放時間:周三~周日14:00~20:00
www.thecubespace.com
==關於本展(文/康喆明、殷迪‧格瑞洛)==
「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亂、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
香港有著一段疫病的主觀內在歷史,在殖民時代作為「疫埠」的種種再現──被自然、疾病和東方生活習慣所沾染的土地需被征服, 從而變得更健康、更現代和更有利可圖。1894年,就在Para Site藝術空間現址附近,香港爆發鼠疫,這些敘述角度就隨著確認鼠疫桿菌而進入高潮。是次發現產生一種對鼠疫和亞洲的曖昧聯想,並加劇當時歐美的「黃禍」反華恐慌。在香港,對病原體的恐懼一直跟對他者的恐懼互相呼應,檢疫隔離反映著排斥,而流行病學上的污染、種族污染和文化污染都使用同一種語言。
2003年,沙士爆發。當香港淪為近年最嚴重的空氣傳染病的震央時,整個城市史無前例地完全停止運作,隔離地段裡人與人之間亦分崩離析,兩者卻導致香港市民在政治意識上意想不到的轉變。疫病過後,不少人馬上走出來,抗議北京要求香港就「國家安全法」即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這直接導致該法案的擱置,更重要的是,此事令一個積極進取的政治社群開始崛起。自此之後,「政治冷感、失去靈魂、實事求是的商業中心」就不再能夠準確描寫香港的整個面貌了。
另一件事卻不甚光彩:沙士過後,為舒緩由疫病所造成的經濟危機,出現內地公民以個人簽證訪港的政策,簡稱「自由行」。這造成城市身份的另一個主要轉變,亦改變了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關係。以往疫病的醫學名詞和意象,例如破壞健康社會的病原體或搶購配方奶粉的蝗蟲,被用來形容在香港湧現的內地人。一場疫症再次成為偏執和仇恨的佈景板,但有別於一百年前鼠疫為患的年代,對中國人龐大人口和不文明習慣的恐懼,不再是自滿的歐洲人,而是來自這群中國人的同胞。這種本質上的「仇外」心態,成為深圳河兩岸關係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亦吊詭地令民主運動(及反北京)的討論,以及在沙士危機堀起後重獲生機的社運變得更為複雜。
這些香港人身份的自相矛盾和模棱兩可,正正在「哥哥」張國榮身上反映出來。張氏是一位演員和歌手,更是相當重要的偶像人物。沙士危機的高潮期間,他在香港中環的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跳樓自殺。那是近年最黑暗的時代裡最黑暗的時刻,他的逝世震驚全港,令很多香港人不顧健康警示,親身出席其葬禮。儘管哥哥是一名同志,亦往往特立獨行,他的一生和演藝事業打造出一種對香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他一人千面的演技,體現(亦無疑增強)香港在回歸前後數十年裡面面俱到的自我形象。逝者已矣,音容宛在,他的影響力將會持續下去。
是次展覽旨在瀏覽各自表述卻又互有關聯的敘事角度,並藉著展出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的作品,以及流行文化的文物和檔案,為一個有關香港近代史的批判討論作出貢獻。"
哥哥的展品在展間最後面一個獨立空間內,這安排太好了,不會被走來走去的人打擾,所以我在這裡被哥聲包圍、展品圍繞,累了還有舒服的沙發休息(別的展間沒有喔),一直捨不得走 :
一進門直衝最後一間,遠遠就聽到"當年情"插曲"奔向未來日子",然後轉個彎,看見下圖這個畫面-----猝不及防地被哥哥電眼殺得體無完膚,哈哈! 海報放在這位置好妙!
這裡要講一下海報上面這台閉路電視,播放的影像是2013年時代廣場"寵愛十年紀念展"哥哥雕像揭幕時,藝術家用紅外線感應器偵測出來的樣子(資料來源:台灣榮迷協會),我看展時居然忘記有這件事(驚),抬頭望了一下電視,只看到模糊的紅影、接下來是模糊的人群(你知道藝術家的作品都不會太具象的),然後想了二秒 "這是甚麼? 這無關的影片怎麼會放在哥哥展間內?" 轉頭繼續看其他展品去了,天啊!! 記憶力也太差了吧!!! 回家後總覺得少了什麼,又去翻資料才驚覺。
都怪哥哥電眼迷惑人啦!
有沙發的原因是這作品是一個卡拉OK裝置,椅子上有麥克風,歌曲畫面只有前面用了一點"英雄本色"的部分,創作意念是藝術家李傑想像哥哥當日從高處俯瞰的心情(資料來源:台灣榮迷協會)。
那個作品名稱,我們就不研究了....咳
右邊兩台小型顯示器,上面是坎城記者會訪談片段,下面是洛楓教授訪談影片。
洛楓的訪談是要帶耳機聽的,這個訪問以前從來沒看過,應該是專為這次展覽錄製,比之前她的訪問都更多元、面向更廣,很希望有機會可以收藏這段影片,她談到哥哥對於香港的意義、哥哥本身的人格特質、"哥哥"暱稱的由來等等,其中也有談到哥迷----她認為哥哥的fans是有別於其他歌迷的:
然後播放了RED MISSION曾經辦過的活動片段,她說:哥哥的fans不只每年舉辦紀念活動,讓哥哥身影繼續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同時更會以研討會的形式(註),邀請文化人、學者、電影人去探討哥哥的藝術成就,這在其他藝人身上很少發生。
(註)研討會有"張國榮藝術研究會"及"Leslie Legacy Association"兩個團體曾多次舉辦,同"Red Mission"一樣,都是哥迷自發組織的歌影迷會。
這邊講到"哥哥"暱稱的由來:
談到"為何這些年離去的藝人,只有哥哥好似沒離開過,還是常常可以看到他的影像":
也說到當年SARS最高峰期間,為何還有很多香港人冒著危險出門,4/8也要到現場送別哥哥。
真應該把洛楓這段影片錄起來(雖然沒有聲音),對我來說這個展覽最感動的是看到這影片,可惜有些片段都忘了。
接下來看櫥窗中的哥迷珍藏品:
裡面我只有幾樣:'97演唱會票根(人生中作的最正確的一個決定!)、'89年告別演唱會錄影帶(朋友送)、"誰能代替張國榮"書籍(朋友送)、People雜誌(拍賣購得)、春光套裝組(香港買)、"狂戀"CD(唱片行買)、INK雜誌(書店買)。
"金枝玉葉"禮盒組
"熱情"哥哥
服裝、配件做得還算精緻
"金枝玉葉"海報Look哥哥
陽台的燈板